新冠疫苗“一年一针”尚有争议,中国要跟进吗?

 admin   2025-07-22 01:55   3 人阅读  0 条评论

网友都是想了解一些关于新冠疫苗“一年一针”尚有争议,中国要跟进吗?的相关题,那么本文就对社区新冠疫苗接种总结这样的题进行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2023-02-0207:30医学界

科学界可以在实验室建立模型,预测特定人群免疫背景下新株的传播潜力,并相应更新疫苗。“年度更新策略”适用于各类COVID-19疫苗技术,包括我国部分重组蛋白疫苗制备,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撰写者|严小六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简化COVID-19疫苗接种的最新提案》,表示未来COVID-19疫苗可能会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更新并推广。

据称,FDA和其他机构正在考虑每年6月召开会议,讨论并选择最有可能流行的一种或多种新冠病株,并在当年9月之前准备好更新版本的疫苗年。有疫苗接种史或至少感染过两次COVID-19的健康人应在秋季完成一剂疫苗接种,以恢复免疫保护。幼儿、老年人、免疫力弱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接种两次疫苗。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病学家、教授金冬燕向《医学界》表示,考虑到世界各地已进入新冠疫情流行阶段他呼吁世界卫生组织带头推动统一的年度疫苗接种计划。现在,美国已经领先了。

综合媒体报道,FDA将于今年5月和6月召开会议,对前述建议进行投,确定具体实施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应简化”,但在操作细节上存在争议。新型冠状病迭代迅速,未出现季节性流行模式;每年接种一次疫苗的抗感染功效不足且难以维持到第二年,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题。

在FDA相关会议召开前两天,世卫组织免疫战略咨询小组执行秘书约阿希姆洪巴赫表示,每年接种一次新冠疫苗是合适的,但关键是找到时机。这是降低疫苗接种风险、降低疫苗接种益处、降低疫苗接种成本的理想时机。”

来源瑞景

“跨年”或许是现实趋势

“是时候讨论和更新新冠病疫苗的接种策略了。”美国知名药企资深科学家王念双博士告诉《医学圈》,2022年9月,BA4/5二价新冠疫苗在美国获批,其临床数据参考了该批文。根据BA1株二价疫苗等数据简化了流程。当时就预测,新冠疫苗的制备、审批和接种将采用与流感疫苗类似的模式。时任白宫首席医疗顾安东尼福奇也公开表示,未来可能需要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接种一次新冠疫苗。

一方面,这可能是常态化防疫的必然结果。病学专家常荣山曾总结过新冠病的变异模式。总体趋势是传播力和免疫逃逸增强,致病性持续减弱。不过,他告诉《医学界》,自OmicronBA4/5出现以来,有理由相信其后续突变株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已接近天花板,致病性降低并不明显。这可能会导致COVID-19的再次感染率很高。对于体内预先存在抗体较低的个体,症状可能会复发,并且感染症状不一定会得到缓解。

美国密歇根大学流行病学家奥布里戈登在中美洲最大国家尼加拉瓜进行的队列研究也发现,既往感染史并不能预防再次出现症状感染。“这比流感更危险。我以前以为新型冠状病最终可能会成为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奥布里戈登告诉媒体。相关研究发表在2022年12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现实世界的数据,包括对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员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感染与疫苗接种叠加后,COVID-19的再感染率和症状严重程度都会降低。相反,仅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很难建立有效的免疫保护。

“如果没有加强免疫,自然感染后3个月左右,人群中中和抗体阳性率就会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免疫逃逸增强的突变株就会爆发,形成新一波感染。”美国COVID-19疫苗的加强接种几乎已经停滞,未来肯定还会出现另一波感染。1月8日全面开放后,我国肯定会受到影响。”常荣山告诉《医学界》,新加坡是硬币的另一面。

今年以来,新加坡日均新增感染病例不足千例,新冠R0值已降至067,未完成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仅为0062。常荣山推测,新加坡未来几个月再次受到新冠病影响的可能性较小,这与其高疫苗接种率和高自然感染率有关。新加坡经历了Delta、Omicron、XBB等多轮感染浪潮。截至今年1月24日,83%的新加坡人拥有“最低免疫保护”,即接受过3次mRNA或Novavax疫苗注射,或4次灭活疫苗注射。在此基础上,50人将完成“更新疫苗接种”,即获得最低保障后5个月至1年内再次注射。

另一方面,“每年接种一次COVID-19疫苗是一个折衷方案”,王念双解释道。目前全范围内很少有“免疫抑制”,COVID-19传播的急性期已经过去。同时,考虑到新冠病的迭代速度、免疫逃避和传播性,以及疫苗制备技术、特性等,“每年更新疫苗”是一种相对通用的策略。

“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充分利用现代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投入监测和研究,包括对病进行快速全基因组测序。这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过去和现在不同病株的流行情况同时,近三年全人群免疫背景,包括各地历史感染数据、疫苗种类和接种数量等也非常清楚。

结合这两方面的信息,科学界可以在实验室建立模型,预测新株在特定人群免疫背景下的传播潜力,并据此更新疫苗。王念双指出,“年度更新策略”适用于各个新冠疫苗技术,包括我国的一些重组蛋白疫苗制备,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如果疫苗一年需要更新几次,要求就很高。这涉及到能否快速高效地更换病株,能否快速扩大产能。每六个月更新一次,对任何疫苗来说都是困难的。”“当然,更大的挑战在于民众的疫苗接种意愿。”王念双说。

资本投资也可能疫苗的替代。“特别是现在美国国会不再为预防COVID-19注入资金,花必须特别明智,才能达到的成本效益。”凯撒家庭基金会的流行病学家兼高级研究员席琳冈德说。

“一年一次”疫苗接种可能为时已晚

FDA生物评估与研究中心负责人彼得马克斯在上述会议上介绍,冬季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以2022年秋冬季为例,美国发生了COVID-19、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的“三重疫情”,多地医疗资源接近警戒水平。秋季接种COVID-19疫苗可以防止冬季急诊室和住院人数激增,并有助于缓解医疗压力。

“一年打一次的想法听起来不错。”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儿童医院疫苗专家安吉拉沉认为,新冠病不存在季节性流行模式,其迭代速度比流感病快得多。按照每年更新一次流感疫苗成分的做法,对于预防COVID-19“可能为时已晚”。

常荣山解释说,流感疫苗的更新时间表是基于有据可查的季节性流行模式。北半的疫苗株是根据南半之前的疫情预测的。过去10年,流感疫苗制备过程中曾出现株预测错误的情况,如2016年中国香港的流感疫情,但总体预测还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找不到流行模式,就很难确定疫苗接种的时机和频率,也很难提高疫苗接种效率。

“COVID-19没有季节性流行模式,至少今年没有,”他说。2022年,疫苗接种率较高的新加坡和日本经历了三波感染,每次分布在春、夏、秋季。它以不同的突变株为主。COVID-19大流行三年多以来,美国几乎每年夏季和冬季感染病例都会激增。再往前推,2020年10月,Delta突变株首次在印度出现,自此引发了大流行。当地属热带气候,全年气温炎热。次年6月、7月,我国广州爆发三角洲疫情。“更明确地说,COVID-19全年都会传播。”

“流感不会传播这么长时间,也不会造成如此大量的感染。大多数人要么接触过流感病,要么在免疫系统成熟之前就接种了疫苗。但新冠病太新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流感病。”感染时首先被感染,作为成年人,这是免疫系统弹性较差的时期,即使产生免疫保护,也很难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一两代的时间才能产生新的感染。冠状病感染达到稳定状态。”奥布里戈登对媒体表示。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席卫生官约翰杰拉德则更为乐观。他认为,新冠病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演变成季节性流行模式。“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我们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拉平一年多次发生的感染曲线,减少感染症状,并延长感染之间的时间间隔。”

病已经变异到Omicron时代,传播特征发生了变化,这也对“年度疫苗更新策略”提出了挑战。“从Alpha到Delta,疫情初期,不同的变异株相继出现,取代了之前的变异株,引发了大流行。Omicron出现一年多来,各地已流传多种变异株全同时流行,而不是一种株一统天下。不同地方的流行株会因免疫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WHO正在同时监测300多个Omicron亚系。目前还不清楚是否会出现一种病株。某种突变株是否会在未来的流行病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多种株是否会大规模传播。”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专家汤姆皮科克说。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英国卫生安全局局长珍妮哈里斯的话说,存在“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从某些方面来说,对新冠病的预测并不像疫情爆发之初那么精确,大量新的突变株需要持续监测。”这可能意味着很难在全范围内协调新冠病疫苗的成分。

王念双指出,包括北大曹云龙团队在内的很多实验室,已经能够根据现有的变异株,相对准确地预测出病株未来几个月的流行趋势。预测长期趋势仍然很困难,比如2024年的突变和流行趋势。

有学者担心,感染新冠病原始株或接种其相应疫苗可能会削弱更新疫苗针对新株的有效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原始抗原原罪”或“免疫印记”。

金冬燕认为,新冠病疫苗可以在流感疫苗的基础上做成多价、含有多种株。mRNA新冠病疫苗具有强大的保护力。即使出现病株迭代,其保护作用仍能维持近一年。主要接种此类疫苗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每年更新一次的策略。

FDA疫苗研究与审查办公室病产品处处长杰里威尔表示,实施“年度更新策略”后,如果出现新的高危突变株,FDA可能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疫苗迭代以及是否添加额外的镜头。FDA相关成员更愿意每年多次召开此类会议,以避免“年度更新策略”给公众留下错误印象,认为COVID-19只是秋冬季节的威胁,人们只能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保护有限的时间窗口。

中国疫苗接种策略如何跟进

世界许多地方正在考虑调整其COVID-19疫苗接种策略。香港也在讨论,未来实际接种疫苗的频率可能会比每年注射流感疫苗更密集、更频繁。

常荣山表示,根据我国疫苗接种类型和既往感染情况,2023年我国可能至少出现两波新型冠状病感染,只有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才能减少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呼吁45岁以上的人接种疫苗。针。

他补充说,如果有人在2022年12月被感染,建议在今年4月之前接受加强疫苗接种。优选含有Omicron亚系的多价疫苗。也可以选择重组蛋白疫苗+鼻吸入疫苗的组合,各接种一剂。这可以达到目前国产疫苗中最好的保护率。

“中国的主要疫苗与欧美不同,除非紧急批准mRNA疫苗,否则‘年度更新策略’并不适合中国。”金冬燕表示,需要快速研发针对Omicron新亚型的疫苗并投放市场。

美国公布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3日感染数据,支持接种OmicronBA4/5二价疫苗的有效性,称其可降低近50%的症状感染风险。与未接种二价疫苗的人相比,死于新冠病的风险可降低近13倍。

多位受访者指出,我国应加强对新冠病的监测,探索流行规律。中国建立了流感病直接监测和报告网络。采集呼吸道样本后,一份样本可同时用于流感和COVID-19,并对病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以监测COVID-19和流感病流行谱的变化。

“我国新冠病流行株的变化比全晚两三个月,但到2023年就会与全同步。我国幅员辽阔,如果某个地区出现新的流行株,现有监测系统很难及时发现,在“B类B类管道”防控政策下,对流行株尤其是境外输入株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得早,就能提前采取行动。”常荣山说道。

材料

1新冠疫苗是否应该每年接种美国科学家对提案存在分歧Nature

2FDA顾对转向每年一次的新冠肺炎加强剂表示怀疑NBC新闻

3英国卫生安全主管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新冠疫情将“嘲笑我们”多年

4大西洋月刊新冠病是一种普通感冒吗

5与尼加拉瓜既往SARS-CoV-2感染相关的保护NEnglJMed2022;387:568-570DOI:101056/NEJMc

本篇文章给各位分享新冠疫苗“一年一针”尚有争议,中国要跟进吗?和一些关于社区新冠疫苗接种总结的相关话题,希望大家能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5858jm.com/post/18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